第4期(总第107期)

作者:cunzhenke 来自: 时间:2012-02-24 00:00:00

本期目录

★峄城区探索“峄城模式”打造新型农村社区

★泥沟镇稳扎稳打促建设 新农村社区面貌显成效

编者按我市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开展以来,各区(市)严格按照制定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结合省市农房建设工作安排,按照“先易后难、镇村配合、上下联动”的原则,全面开展农房建设攻坚战。工作过程中,各区(市)、镇(街)积极探索,创新机制,亮点纷呈。为总结三年农房建设工作经验,现将各区(市)、镇(街)在农房建设工作中的做法分期予以刊发,以供其他区(市)、镇(街)学习借鉴。

 

峄城区探索“峄城模式”打造新型农村社区

 

自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开展以来,峄城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的有关会议精神,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要求,坚持“四四二一四”工作思路,打造“峄城模式”。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同时,不断加大建设力度、严格拆迁标准、认真落实优惠政策,使各项工作得以稳步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11年底,全区已开工农村集中连片建设改造项目14个,涉及30个村(居),完工8846户,在建1356户,投资11亿元;农房分散建设完工8379户,在建730户,投资8.76亿元;农村危房改造完成6443户,投资4.37亿元。

峄城区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农房建设的“峄城模式”,全力打造四大特色的社区建设。一是城镇聚集型社区。充分发挥镇驻地对周边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周边人口有序向镇驻地靠拢,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打造宜工、宜商、宜居的多功能区域。投资9000万元建设的古邵镇古邵社区,可容纳1006户,计划分期分步将镇驻地周边的古东、兴集、马庄、洛庄等村集中到古邵社区,达到2.5-3万人的规模。二是区位优势型社区。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在国道、省道、县道两侧,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原则,有效集约土地,规划建设“千户大社区”,并集中供暖、供气、供水,让群众过上城市生活。投资8000余万元实施的榴园镇大明官庄社区位于郯薛线南侧,交通便利,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可吸引周边的居民集中居住。三是资源占压型社区。为合理保护和高效利用矿产资源,实现企地共赢,推动全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异地建新社区的办法,有效地解决了旧村压占资源不能开发和由于开发导致地面塌陷、房屋斑裂等问题。底阁镇前王社区属石膏塌陷区,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吸纳前王、康庄、陶墩等3个村千余户群众居住;古邵镇刘汪社区属福兴集团煤炭占压区,建成后可搬迁270户,可净增耕地180余亩,为福兴集团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四是“农家乐”旅游型社区。结合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充分挖掘地缘优势、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把“农家乐”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特色内容,以环保为理念,保留原有自然景观,打造低碳旅游示范区。榴园镇开发建设的娘娘社区,依托“冠世榴园”风景旅游区和省级著名旅游景点权妃墓,实现了在景区内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发展景区的良好互动,走出了一条“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差异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为将农村新型社区建成生态、环保的宜居社区,峄城区优化了四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确保生态环境。由区财政扶持,在每个社区建设秸秆液化气站,社区居民可用秸秆置换秸秆气。同时,联合润通水务公司与上海同济大学合作进行了污水处理项目建设。每个农村社区均将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可将处理后的中水用于绿化区及农田的灌溉,残留的污泥用作农田肥料,将会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社区配备专职卫生保洁队伍,负责社区卫生保洁、垃圾收集等工作,形成“村收集、镇(街)转运、区处理”的垃圾清运处理网络,确保社区环境卫生整洁。在建设居民楼房的同时,配套建设党建活动场所、社区服务中心、警务室、卫生室、幼儿园和文化广场等,使社区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为增强农业经济的发展后劲,峄城区专项投入500万元,在榴园镇大明官庄及古西社区成立了农业开发公司试点,发展蔬菜种植及观光型、高效社区农业。采取土地经营权流转、由社区统一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以每亩固定价格将土地从社员手中流转给社区统一管理,被流转土地的社员也可被社区招聘为工人,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年终发放基本工资及奖金(奖金根据效益发放),切实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生存问题。   (峄城区农房办)

 

泥沟镇稳扎稳打促建设 新农村社区面貌显成效

 

台儿庄区泥沟镇红东社区是山东省人民政府鲁政字[2010]524号批准的土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之一,涉及三个行政村、六个自然村。该项目计划投资2.4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新建村民住宅楼62幢,规划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建设工程采取原地安置的方式,计划分三期进行,于2012年12月底全面完成6个自然村的拆迁、安置和土地复垦任务。截至2011年底,红东社区已启动农房建设1520户,完工1056户,总投资8000万元。建成新村占地约290亩,共节约用地860亩。

    该镇于2009年3月中旬开展了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现状调查工作,对辖区内77个自然村拟新建住房和农村危房现状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广泛深入的调查。2009年底,重点对红东项目区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并以此为根据,合理制定了搬迁安置方案和安置房建设方案,特别是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在回迁安置方面将给予重点扶持与照顾。同时,制定了提前搬迁奖励费、按时回迁优惠补贴等优惠政策,村民在规定时间内搬家腾房的将领取3000—5000元的搬家奖励费,并享受安置房100元/平方米的补贴,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农房建设工作的有序、快速开展。同时,该镇始终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农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按照“镇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群众自愿、村委会具体操作”的原则办事。在丈量评估阶段,严格规范程序,委托具有资质的评估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依法丈量、评估,并将丈量、评估结果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对个别村民提出的房屋面积、附属物与实际不符等情况,由指挥部及时指派专人进行复核,对情况属实的,及时修改、更正,并将评估结果重新公布,保证评估结果的公开、公平、公正,依法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在群众自愿搬家腾房后,委托拆迁公司统一对旧房进行拆除,做到了依法行政,依法搬迁,文明搬迁,为农村住房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群众基础。

为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切实减少群众的后顾之忧,红东社区在单体设计上,按照尊重民俗、方便群众的原则,将楼房设计为4+1、一层前后有院的模式,同步配套建设了老年房、社区服务中心、活动广场、幼儿园、卫生室、公厕、农机储藏大棚、村级服务阵地等公共设施,并配套建设了秸秆气化站、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着力将红东项目区建设成为泥沟镇新农村建设最具代表性的新型农村文明社区。(泥沟镇政府)

相关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