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跟踪考察、一线问效”机制助推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liangchao 来自: 时间:2010-07-30 00:00:00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枣庄市山亭区坚持把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试验田”、考察识别干部的“主战场”,探索建立了“跟踪考察、一线问效”机制,实现了干部培养和农村社区建设的双赢。
      一、基本动因
      2009年11月,省委、省政府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省50%的农村实现社区建设全覆盖;到2012年全省80%的农村实现社区建设全覆盖;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省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山亭区是典型的农业区,全区53万人口80%在农村,全区近3年共规划建设400户以上的农村社区49个,400户以下的农村社区20个,需投入资金38.1亿元,合并村庄179个,拆迁安置农户39487户,可置换土地26941亩,参与部门单位40多个,涉及范围广、投入资金大,牵扯部门和人员多,时间要求紧、工作任务重。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探索实施“跟踪考察、问效一线”机制,变定时考察为经常考察,变座谈考察为一线考察,变考察结果为考察过程,有利于全面、深入了解有关部门单位和相关党员干部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现实表现,及时解决农村社区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基层干部加快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圆满完成省、市下达的工作任务。
      二、主要做法
      为确保“跟踪考察、一线问效”机制有序推进,区委出台了《关于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跟踪考察领导班子和干部的意见》,通过明确考核重点、创新评价体系、完善落实机制,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明确考核重点,为考察干部提供科学依据区委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乡镇(街道)和涉及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对涉及的干部进行单独考核。一是科学界定考核对象。主要考核三个层面的干部,即选派到各乡镇(街道)的农村社区建设推进组成员,各乡镇(街道)党政班子及参与社区建设的科级干部、机关干部和村干部,具有为农村社区建设服务职能的区直部门班子和干部。二是联合组建考察组织。建立由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任组长,组织、建设、规划、财政、民政、国土等部门分管负责人参与的专项考察组,全面负责对农村社区建设相关部门和干部的跟踪考察、实绩评定。三是细化分解考核重点。对驻乡镇(街道)推进组,重点考核日常出勤、协调服务、工作业绩等情况;对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和干部,重点考核农房连片建设、规划编制、土地置换、质量安全管理、基础设施配套、党组织设置、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等情况;对涉及到的区直部门班子和干部,重点考核责任落实、信息提供、资金争取、工作配合等情况。
      (二)创新评价体系,建立多维考察机制。建立了“不看存量看增量、不看过程看结果、不看底数看变数、不看形式看实绩”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了责任在社区建设一线落实、实绩在社区建设一线评判、干部在社区建设一线考察的工作格局。一是现场考察。考察组深入农村社区建设现场,采取听汇报、看现场等形式,实地查看社区建设进度、基础设施配套、党建制度上墙、党组织设置等情况,直接了解和掌握干部在农村社区建设一线的现实表现。二是约谈走访。考察组主动与乡镇(街道)、涉及区直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与驻乡镇(街道)推进组成员、涉及村干部进行集体座谈和个别谈话,随机走访施工建设单位、涉及村党员群众,了解掌握干部在社区建设中的表现。三是列席会议。区委组织部抽调10名优秀年轻组工干部分派到10个乡镇(街道),参加乡镇(街道)农村社区建设各类会议,从各个侧面、多角度考察干部的工作态度、方法和表现。四是观摩点评。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全区科学发展观现场观摩会重点观摩项目,实行观摩点评、现场评估与指标考核相结合,既注重已有的工作成果,更注重农村社区建设的新进展、新变化。今年以来,共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线巡查20多场次,座谈走访党员群众360多人,对45个农村社区建设现场进行了集中观摩和点评。
      (三)完善推进机制,构建全程管理模式。为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实效,重点建立了三项推进落实制度。一是目标督办制度。对已确定的社区建设项目,列出推进日程表,实行菜单式管理、报帐式推进。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程指挥部每月调度一次工作进展,对未完成任务的及时下达督办通知书,明确改进措施,限定整改时限。二是约谈诫勉制度。对在社区建设中工作不力、行动迟缓的单位和个人,由区委常委、组织部长进行约谈。被约谈单位部门要在约谈后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将整改落实情况,报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程指挥部。对当年完不成建设任务的,由区委组织部对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连续两年完不成建设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三是实绩评定制度。建立农村社区建设干部工作实绩档案,对每名干部工作情况进行全程写实性记录,社区建设结束后进行汇总分析,作出干部实绩鉴定,作为表彰奖励、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目前,已对12名乡镇(街道)和部门单位负责同志进行了约谈,为120多名相关干部建立了实绩档案。
      三、初步成效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对有关的领导班子和干部实施“跟踪考察、一线问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干部考察方式的有益探索,是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建立“跟踪考察、一线问效”机制,在各级班子和干部中引起了良好反响,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是加快推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农村社区建设中“跟踪考察、一线问效”班子和干部,特别是及时督办,进行诫勉谈话和“一票否决”,把干部的业绩评定和农村社区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增强了各级班子和干部抓好农村社区建设的责任感和主动性,有力促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度。目前,全区已开工农村社区建设项目45个,完成投资16.7亿元,完成住房建设12991户,改造农村危房5611户,探索实施的“四强四动”建设模式和“331”监管模式在全省推广,被称为“山亭模式”。
      二是树立了干部一线服务的良好导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搭建了党员干部施展才能、展示形象的平台,而且通过建立“跟踪考察、问效一线”机制,把党员干部“逼”向农村社区建设一线,使党员干部补上了“基层”课程,在实践中丰富阅历、增长才干,提升服务发展的能力。同时,通过建立工作业绩档案,根据实绩提拔使用干部,让干事者政治上有奔头,形成了在基层一线集聚优秀干部的“洼地效应”,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真正树立了“人才到基层锻炼,干部从一线选拔”的鲜明用人导向。
      三是扩大了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覆盖面通过实施跟踪考察,在现场一线问效,统筹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开展,对农村社区活动场所同步规划建设,配套完善党建基础设施,破解了农村社区活动无场所、服务功能难发挥的问题。同时,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和活动方式,组建社区建设党支部,把涉及的所有党组织和党员纳入教育管理范围,解决了原来单靠一个或几个村党组织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目前,已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党支部45个,设立党小组125个。(  焦楠  张芳  任伟)

相关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