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学习贯彻中央及全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丨在时光里重塑,为生活筑新——枣庄市“四抓四强”谱写城市更新新画卷

作者: 来自:枣庄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时间:2025-10-14 17:59:53

从老旧小区的设施焕新到文旅街区的活力迸发,从社区服务的功能完善到城市肌理的精细修复,枣庄正以城市更新为笔,勾勒宜居生活的新图景。这份看得见的变化,源于我市对国家、省城市更新部署的坚决落实,更来自以“四抓四强”破题、推动城市品质系统性跃升的扎实行动。

围绕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目标,我市聚焦城市发展短板,建立起以城市体检评估为基础、以城市更新行动为载体、以功能品质提升为目标的“三位一体”推进机制,通过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激发城市活力,让城市更新成果真正惠及民生。目前,滕州市纳入省城市更新试点县(市),薛城区小沙河片区、滕州市至善路片区纳入省城市更新试点片区,滕州市龙泉苑完整社区建设项目、台儿庄区渔灯巷文旅街区项目入选省级城市更新创新案例,临山东苑老旧小区改造等6个项目获评省级城市更新示范项目,滕建·焕活新生等4个作品在全省城市更新设计竞赛中斩获佳绩。

抓优顶层设计,强化推进体系

一是高位推动。成立由市长任组长,26家单位(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城市更新工作专班,各区(市)、枣庄高新区建立相应工作专班,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构建起上下贯通、左右联动、运转有序的组织体系。二是政策驱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城市更新规划引领、老旧住区宜居改善、市政设施提档升级、城市道路交通畅行、城市绿化美化提升、山体水系综合修复、低碳节能示范先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城市智慧管理提质等九大行动,稳步有序推进城市更新。三是借智促动。与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九三学社山东省委等签订协议,聘请11名专家担任顾问,为我市城市更新“把脉问诊”,提供智力支撑。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依托山东建筑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开展业务培训,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

抓细规划引领,强化实施路径

一是体检先行。坚持“先体检后更新、无体检不更新”,因地制宜完善体检指标体系,调整优化形成“60+9+19”(60个国家基础指标+9个省级特色指标+19个市级特色指标)的枣庄特色城市体检指标体系。按照“试点先行、滚动覆盖”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推动全域城市体检,2024年全面体检了12个街道、24个社区、256个小区、2086栋住宅楼,2025年继续选取10个街道、40个社区、254个小区、3229栋住宅楼深入开展四个维度体检,实现全市街道体检全覆盖,精准查找城市、街区、社区、小区“病灶”。二是规划引领。将城市更新片区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完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等,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明确目标、制定计划、提出分区指引,规范城市更新工作。三是试点引路。制定《城市更新试点实施方案》,以点带面,推动城市更新全面起势。滕州市充分挖掘墨子、鲁班等名人文化效应,实施滕州老街、书院街、龙泉广场升级改造等项目,展现了城市核心区“一塔六馆”文化内涵。薛城区框定小沙河片区7平方公里范围,实施桥梁改建、河道整治及景观改造等建设,解决了城区防洪泄洪隐患,实现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双提升。市中区坚持“留改拆”并举,规划实施涝坡片区等一批标志性更新项目,加速老城涅槃重生。台儿庄区“两岸公园”建设案例成功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的《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

抓实项目落地,强化载体支撑

一是分类型统筹。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库,开展“1510”项目攻坚,即实施10个综合提能级项目、50个重点强品质项目、100个单体夯基础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全面强化项目统筹。二是节点化管理。建立调度督导机制,每季度调度通报,强化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动态监测、闭环管理。截至目前,全市160个城市更新项目已开工157个,已完工122个,完成投资440.32亿元。改造完成老旧小区248个,完成棚改回迁安置项目14个、9754套,开工城中村改造项目7个、10823套,打通城市“断头路”41条,新增海绵城市面积约25.22平方公里,新建改造燃气管网239.2公里,供热管网101.9公里,新增城市集中供热面积750万平方米。三是多元化投入。通过财政列支“补”、上级资金“争”、金融机构“助”、社会资本“引”等措施,支持城市更新项目实施。今年以来,争取中央和省级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2757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3.7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18.5亿元、设备更新超长期特别国债435万元,争取政策性金融工具已到位资金2.96亿元。4家银行为城市更新片区项目累计授信103.6亿元,贷款投放到位28.87亿元。台儿庄区渔灯巷、市中区鲁南水城商业街区等项目探索了市场化主体参与城市更新的路径,老旧小区供电基础设施提升改造等项目通过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弥补民生项目资金缺口,精准对接国家战略资金投向。

抓好共建共享,强化提质赋能

秉承“大物业”理念,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城市更新更有温度、更具效能。一是立足人本化。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建立平等协商机制,充分调动公众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城市更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二是突出智慧化。注重数字化、智慧化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健全完善市、区、街(镇)、物业四级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全域感知、迅速反馈、高效处置、准确销号的城市管理闭环式指挥运维体系,提升城市治理实力。三是注重产业化。培育新动能、改造传统动能,促进城市持续更新、焕发生机。薛城区临城街道将废旧厂房改造为“供销1965主题餐厅”,通过怀旧场景营造与餐饮功能融合,将工业废墟蝶变为人气旺盛的“城市文化消费新地标”;市中区打造的辣子鸡博物馆,则是集旅游休闲、美食体验、文化娱乐、研学拓展于一体的综合性特色文化空间。这些项目不仅成功唤醒了城市历史记忆,更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活力的双赢。

供稿:刘瑞鑫

审核:谢茜

img.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