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枣庄市东城区热源置换及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建设简介

作者:guoshemin 来自: 时间:2009-07-14 00:00:00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结合新一轮中心城热力专业总体规划,我市将于今年关停东城区内小火电机组,同步实施东城区热源置换及供热管网改造工程项目建设。其中东城区供热管网改造工程项目建设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将于6月起,由枣庄市热力总公司负责正式实施。此次东城区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建设是我市实施集中供热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投资最多的一次,具有节能、环保、经济、安全四大优势,对理顺我市城区供热构架、优化集中供热布局、降低供热生产运行成本、提高冬季供热安全性、实现节能减排、净化城区大气质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一、什么是集中供热,城市集中供热有何优点
  集中供热是指以热水或蒸汽作为热媒,由一个或多个热源通过热网向城市、镇或其中某些区域热用户供应热能的方式。城市集中供热目前已成为现代化城镇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是城镇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中供热系统包括热源、热网和用户3个部分。
  热源主要是热电站和区域锅炉房(工业区域锅炉房一般采用蒸汽锅炉,民用区域锅炉房一般采用热水锅炉),以煤、重油或天然气为燃料。
  热网分为热水管网和蒸汽管网,由输热干线、配热干线和支线组成,其布局主要根据城市热负荷分布情况、街区状况、发展规划及地形地质等条件确定,一般布置成枝状,敷设在地下。主要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的采暖、通风、空调和热水供应 ,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加热、烘干、蒸煮、清洗、制冷等操作。
  集中供热的优点:一是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供热机组的热电联产综合热效率可达85%,区域锅炉房的大型供热锅炉的热效率可达80%-90%,而分散的小型锅炉的热效率只有50%-60%。
  二是有条件安装高烟囱和烟气净化装置,便于消除烟尘,减轻大气污染,改善环境卫生,还可以实现低质燃料和垃圾的利用。
  三是可以腾出大批分散的小锅炉房及燃料、灰渣堆放的占地,用于绿化,改善市容。
  四是减少燃料、灰渣的运输量和散落量,降低运行费用,改善环境卫生。
  五是易于实现科学管理,提高供热质量。
  实现集中供热是城市能源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能源合理分配和利用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东城区蒸汽供热区域热源、热网现状
  东城区蒸汽供热区域热源为小火电机组,主、支管网大部分为90年代所建,已超期服役,多数支架出现倾斜、裂痕,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已不能保证安全运行。且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和管理,管网压力失衡,热损大,供热效果不理想,不符合国家提倡的节能降耗理念。
  (一)热源部分
  东城区现有小火电机组年久失修,故障频繁,热效率低、耗能高。另有部分锅炉设计为垃圾发电,但由于垃圾配套系统不完善、垃圾分类未达标,一直是全煤燃烧,锅炉能耗高、效率低。
  (二)管网部分
  蒸汽供热主管网大多为90年代所建,使用年限超过16年,属超期服役,管道材质老化,腐蚀严重,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主管网任意开口较多,导致整个管网的压力失衡,末端用户的用热效果不好,居民反映较大。
  (三)换热站部分
  东城区现有小型汽-水换热站110多家,同为90年代建设,规模较小,未经专业设计,随意选用换热设备,管理维护不到位,换热器结垢现象严重,换热效果差,循环水泵扬程选择的不合理,缺乏自动控制装置,无变频设施,能源浪费严重。
  三、项目改造的必要性
  国家八部委《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建城[2003]148号)和建设部《关于开展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改造“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建办函[2006]84号)规定:“供热管网运行使用超过15年的,必须进行管网改造”。东城区蒸汽供热管网现已服役到期,部分管线支架已出现倾斜、裂痕,管道保温已远远不能达到节能新标准,热损过大,且供热方式为汽-水换热,与国家提倡的高温水换热方式相背。
  山东省政府《关于做好城市供热工作确保群众冬季采暖的意见》(鲁政发[2008]89号)明确提出,继续推进供热体制改革,编制和完善供热专项规划,建立供热能耗指标考评制度,将不达标企业清出供热市场,对热源、热网、换热站、用热户等环节全面检查分析,找准高能耗原由,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措施,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的供热技术和工艺,限时淘汰高能耗、高成本、低效率落后的供热系统、工艺和设备,力争到2010年,全部取消民用建筑蒸汽管网供暖,实现热水管网供热全覆盖。
  鉴于以上实际,为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落实省政府关于关停小火电机组,实现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工作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结合我市新一轮中心城总体规划,定于今年关停东城区内小火电机组,同步实施东城区热源置换及供热管网改造工作。
  采用较大面积的集中供热方式解决城市冬季供暖问题,热源相对集中且规模较大,可采用较先进的工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冬季供暖时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对较小。另外,建设较大规模的热源厂和供热管网,由专业化公司运营管理,可大大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供热质量,同时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降低了供热成本,符合《关于切实做好城市集中供热工作的通知》(枣政办发[2008]71号)中关于“加强换热站管理,推行厂、网、站一体化管理模式,减少供热环节,降低供热成本,提高供热服务质量,保护用热居民合法权益”的要求。
  四、东城区热源置换及供热管网改造项目概述
  (一)建设规模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关于枣庄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将东城区划分为4个供热分区,其中A区(大众路以北,齐陶路以南,东外环以西,西昌路、青檀路、公胜街以东的区域)为2009年供热管网改造重点区域,总供热面积约777万平方米,供热负荷400MW,由华电国际十里泉发电厂(以下简称十电)负责提供热源,2009年冬季供热面积约300万平方米,供热负荷150MW。
  (二)建设内容
  1. 十电对30万千瓦发电机组进行热电联产改造,提供600吨/小时的蒸汽量。改造分期进行,2009年约需蒸汽量250t/h。
  2. 十电厂内建设一级汽-水换热站一座(换热首站),设计供热能力400MW,供热面积800万平方米。首站分期建设,2009年需具有300万平方米供热规模。
  3. 新建高温水管网约90km,由南向北敷设两条DN1100主管网,分支向市区供热,替代现有蒸汽管网。
  4. 新建二级水-水热力站约30座,主要是替代东城区现有110多个小型汽-水换热站。
  (三)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可关停、替代东城区近60台采暖小锅炉,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1.6万吨,减少灰渣量约3.5万吨,减少煤、灰渣运输量约15.1万吨,减少飘尘排放量约105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0.12万吨。同时还可减少噪音和污水的排放,降低燃煤、烟尘造成的二次污染和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项目投资
  2009年工程预算为2.4亿元,计划完成主、支管网及大部分二级站整合建设工作。
  五、项目进展情况
  通过前期大量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项目立项、管网改造设计方案论证、规划审批手续办理、施工图设计、工程预算、财政评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已基本完成,主材、施工、监理队伍招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待招标工作完成后,将正式进入施工实施阶段。
  东城区供热管网改造工程建设是2009年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之一,对东城区未来的发展建设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是政府关心、百姓关注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改造项目在城区内进行,供热管网敷设于解放路、振兴路、人民路等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下,施工组织单位和具体实施部门为了把工程施工对市民出行和城市交通的影响降到最低,做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但该项建设任务工程量大、涉及面广、施工难度高,必然会对广大市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一些影响。届时,还请广大市民对此予以充分的谅解和支持,让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做好这项蓝天工程、惠民工程。

相关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