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改革开放三十年——城市建设展新姿
作者:
来自:
时间:2008-10-20 00:00:00
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曾经的枣庄人如此总结自己的城市:“一个岗楼一个兵,一把花生吃全城,污水遍地流,十路九不通”。这些场景如今许多年轻人已经难以想像,长期生活工作在枣庄的人都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枣庄的变化太快了、太大了,就连我们这些‘老枣庄’也认不出这里原来是什么地方了,枣庄变大、变美、变靓了……”
枣庄建市于1962年,这个年轻的城市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春风的沐浴下,快速地成长着繁茂着。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枣庄城建人在市委、市政府“新城做靓、老城做新”思路的带动下,在更高的层面上全面翻开城市建设的新篇章,重新编修了城市总体规划,构建了全新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随着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东西对接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一大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重点基础设施的兴建、投入运营,枣庄的城市化建设进程开始提速。一座新城披着现代化靓装从田野间拔地而起,旧城改造步伐不断加快,城区配套不断升级,人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在老城建人的记忆中,1978年的枣庄,建成区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在数平方公里的城区里,仅有数条小街小巷,楼房不多,多为平房、土坯房,“因煤而兴”的城市特色极其明显——遍布城区的小平房和泥石路让整个城市看上去犹如一张张泛着黄色的旧照片。到2007年市驻地建成区面积扩大到的4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36万人。全市城市规划区总面积457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规划面积23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145.7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7.18万人,城市化水平46.6%。
枣庄市作为资源型老工业城市,资源开发在前,城市建设在后。由于长期城建投入不足,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历史欠帐较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枣庄市煤炭基地重心的西移,这个昔日繁荣的的城市顿然显现出诸多劣势:城市吸呐能力和辐射作用呈现出减弱趋势,老城区建设用地呈“捉襟见肘”之势,未来城市发展空间严重受限。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城市建设步伐的迅速加快,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各城区人口、用地规模大幅增长。
鉴此,城市布局的调整迅速提上了议事日程。历经多少智慧的碰撞,齐集多少思谋的交合。市委 、市政府痛下决心,1999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最终确定了以枣(庄)——薛(城)中心城为核心,东西扩展、相向对接、两极膨胀的建设思路,划定了三区合一的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2000年初,市委、市政府以“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为指导思想,迅速掀开一幅城市建设的工笔画。
新城建设初具规模
按照枣庄市第12届人大常委会《关于依法实施〈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决议》,新城区建设“一年起好步、三年拉框架、五年见成效、十年呈规模”。从2000年5月18日新城开工,新城区已累计完成投资42亿元,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
规划引航,枣庄新城建设先后邀请了20余家中外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及6位院士和国家设计大师参与了新城的规划设计。
着重做好新城生态环境构建,搞好绿地、水系和湖泊等生态链的规划、整合建设。南方植物园、凤鸣公园、翠竹谷等景观工程竣工开放,一个透绿融水的新城展现在人们眼前。
光明大道通车,行政中心区的启用,30多栋部门办公楼的建成住宅,54万平方米住宅建成,道路、绿化、各类管网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供水、供热已建成并运营,职业学院、实验学校等教育设施投入使用,医疗保健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金融商贸区、大酒店、综合写字楼、广场、花园等大都开工建设……
新城内外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使人们翘首望见未来的新城将成为融鲜花、山水、文化、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城市道路建设成绩显著
20世纪80年代,枣庄加大了对市驻地城市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新建了光明路、振兴路、文化路、龙头路、建设路、辛庄路、大众路、兴华路、龙庭路、振兴南路、龙安路等。90年代,城区的道路框架已基本形成。2000年前后,先后建设了文化西路、光明西路、龙头西路、华山路、枣薛复线道路,对解放南路、君山路、十里泉路进行了大修,拓宽改建了青檀中路、西昌路,使城区道路形成网络,提高道路的等级。2000年,新建光明东路、文化东路,并与东外环接通,城市道路建设向着高档次、高质量方向发展。枣庄行政中心西移后,道路建设的重心进入新城区。2001年,开辟了黄河路、武夷山路,接着又开始高新区路网工程的建设,新建了黄山路、庐山路、金沙江路,整个新城路网框架形成。2004年,枣薛复线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和设施配套工程完成。06年、07年对文化路、龙头路、华山路进行了改建大修。从而形成了主次干道布局合理、交通便捷的城市道路系统,搭起了城市发展的骨架。特别是30公里的外环路、枣薛公里改扩建、枣薛复线拓宽改造和枣木汽车专用线的建成通车,改善了城区和对外交通环境。到2007年底,城市道路总长度977公里,其中中心城区467公里;总面积1520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935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3.36平方米,比1978年提高了6.6平方米,道路综合完好率达到100%。
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迅速
30年来,市驻地先后投资上亿元,建设了日供水7万吨的张庄净水厂,实施了城市供水挖潜改造,配套建设了丁庄水源地和十里泉水源,实施了峄城至市区1.5万吨应急引水工程。东西城供水贯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全长13.9公里,满足了枣薛经济带企业的用水需求,对于枣庄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1984年10月,薛城焦化厂向枣庄供气,我市成为全省第一家用上管道煤气的城市。2007年7月,枣庄市燃气总公司与中石油签订了为期二十年的天然气供气合同,并启动天然气置换利用工程,目前已有6670余户用上这一洁净、高效的能源。截至2007年底,已铺设煤气主干管道1049公里,全市燃气用户总数已达286369户,日供气能力6117万立方,全市燃气普及率达98%。城市供热状况逐步得到改善,目前枣庄市已有市热力总公司、枣庄热电公司、枣庄恒源热力公司三家供热企业,大部分单位和小区实现了集中供热,供热面积872万平方米,热化率52%。本着优先发展城市大公交事业的理念,大量购置新车,不断增加和延长公交线路。目前全市开辟营运公交线路50余条,营运车辆增至1727台,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2.8标台,是1978的6倍。
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近二十年来,枣庄市环卫设施、绿化美化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市容环境专用车辆153辆,公共厕所541座,主要街道、商业区、居民小区公测水冲率100%。垃圾常年及时清运,机械化清运率100%,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2%。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污水达标排放,近十年来,我市共规划建设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为41万吨/日,实际处理能力33万吨/日,累计铺设污水管网222.6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6.1%,城市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在城市绿化美化上,制定并实施了《枣庄市大环境绿化美化规划》、《枣庄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积极开拓绿化建设市场,全面提升城市绿化整体水平。开展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以来,编制完成了绿地系统规划,东城区实施了5个城市出入口和5处街头游园绿地改造和提升,印发了《关于实施城市绿线管制和绿色图章制度的通知》,对城市绿化实行绿线管制。截至目前,五区新增绿地面积177.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2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7.44%,比去年增长2.01个百分点。市驻地东西城区现有街头绿地35处,绿地面积31万平方米,是1978年的13倍。2006年至今,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资1.9亿元实施了东沙河治理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景观效果。
枣庄城建人凭着一股对枣庄建设的巨大热情,凭着对枣庄美好未来设计的向往与信仰,在建设工地脚手架上、路灯作业车上、园林垃圾桶旁、工程招标会场、城市规划图纸边……,依稀可见他们夜以继日,奋力前行的身影,无不凝聚着他们对城市建设的美好诠释与执着追求。
如今,走在枣庄街头,昔日遍布街道的煤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的街道和一座座崭新的建筑。人们日益流连夜晚的灯火阑珊,更加迷恋草绿花红的煤城新姿,沉醉于城市的沧桑巨变。流光溢彩的光明广场、南方植物园成了夜晚人们休闲娱乐的主场所,展翅欲飞的会展中心则是枣庄招商引资的主“窗口”,气势恢弘的光明大道成为一道快速连接东西城区的“风景线”……(董雪莉 郭社敏)
相关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