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真情援建写就两地情深谊长

作者: 来自: 时间:2008-08-12 00:00:00
 
    一场特大地震使四川人民遭受巨大创伤,无数人瞬间无家可归。灾区的灾情,同脉的父老也深深牵动着枣庄人民的心。对口援建,让小坝乡、三台县这两个陌生的地名从此进入枣庄人的视野。市建委组织的100余名赴川援建突击队员在灾区60多个日日夜夜,更是把如许多的枣庄人关注的目光引向了这两个地方的父老乡亲和那美丽如画的大山深处。
    5月19日,我市接到省委、省政府援建四川绵阳市的指示后,市委、市政府立即组织召开紧急会议,明确提出举全市之力全力援建灾区。5月29日,由市政府副市长潘强率领的枣庄市支援四川地震灾区安置房援建先遣队一行8人抵达绵阳市,从此拉开了我市对口援建的战幕。
    7月31日,我市援建小坝乡、三台县2155套活动板房竣工交接仪式隆重举行,一排排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活动板房拔地而起,乡民们脸上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令人倍感温暖。然而,正如市长助理、市建委主任张杰所言:“援建成绩的取得决非易事,回顾两个月充满艰苦、艰难、艰险的抗震援建工作,回想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经历,令人心潮澎湃,终生难忘。它承载着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托和380万枣庄人民的期望,写满了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对于灾区人民的无边大爱,饱浸着援建队员付出的超常辛劳,历经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日日夜夜……”。
面对灾情,他们积极备战急赴前线
 
    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震痛了巴蜀大地,也紧紧牵动着千里之外的枣庄人民的心。市建委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在全行业开展了各类捐款捐物活动,向灾区人民献爱心、共患难。5月15日,市建委组织各单位向四川灾区捐款,共计捐款26.624万元。5月25日,支援灾区第一批物资价值25.5万元的环保移动公厕送达四川省建设厅。随后,市建委系统各单位及房地产、建筑、设计等企业纷纷通过捐款、交纳特殊党费等方式表达对灾区人民的一片真情,共募捐款403.741万元。
    我市对口援建小坝乡活动板房任务下达后,5月19日晚,市建委召开紧急会议,按照战时领导体制,迅速组建了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市长助理、市建委主任张杰任组长的市建委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抗震援川总指挥部,下设前方援建和后方保障两个指挥部。前方指挥部先入重灾区绵阳考察、确定援建点、展开援建工作;后方指挥部南下考察板房生产企业,成立了枣庄赴川援建突击队,100多人的专业安装队伍进行了实战演练;6家生产企业加班加点生产板房,第一批300套板房生产任务迅速落实;板房生产企业中业务骨干、熟练工人42人组成了第二梯队,统一队服队旗、自备干粮用品、物资器具,做好各项赴川筹备工作,随时待命,一旦条件成熟,即刻奔赴灾区组织安装。
    自此以后,前、后方指挥部不分白昼黑夜,不分假日,来回穿梭奔波,获取灾区援建信息,抢占供货先机,积极备战急赴前线,迅速拉开枣庄人民援建小坝的序幕。
 
面对困难,他们迎难而上无畏艰险
 
    绵阳市北川县小坝乡是我市对口支援乡镇。在全力加紧筹备的十多天里,省援川前指的指令不断变化,小坝乡受灾需求情况不明,各项援建筹备工作处于设想状态,所有的援建人员都焦急地等待着,希望能早一天奔赴灾区一线。
    灾情就是命令,“就是背着干粮徒步走,我们也得走进小坝乡,摸清底数,争取早一天给那里的群众建设好过渡房。”我市援建者想方设法“第一时间”赶赴灾区。6月9日,在小坝乡道路阻断的情况下,经多方联系,市建委副主任姜山和市建管局副局长张其泉乘坐直升机首批到达小坝乡,入村到户了解乡民的安置意愿和需求,为科学确定板房建设规划选址提供一手资料。当时小坝乡因山体滑坡,唐家山堰塞湖等原因导致部分要道中断,很多道路成段垮塌,小坝乡成为“孤岛”,道路重建十分艰难,北川县指挥部公路抢修组正抓紧抢修,但抢通后短期也只能通行6米以下车辆,人员、物资均无法到位。
    援建的困难大大超乎了他们的想象,怎么办……
    时间就是责任,在后继人员无法进入小坝乡的情况下,两名先遣人员以一当百,不等不靠,克服一切不利因素,组建成立了小坝乡援建临时指挥部,积极组织当地150名百姓及20余台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等大型施工器械,开始了各项艰难的重建工作。
    小坝乡位于四川盆地向藏东高原过渡地带,高山峡谷,无一分平地,选址十分艰难。他们冒着余震、塌方的危险,深入各个村镇勘测,反复论证援建方案,科学选址,因地制宜,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合理确定板房援建数量、地址。
    建设物资紧缺,他们积极协调,多方努力,从当地落实了砂、石等物料,从小坝方圆几十公里搜集了当地所有建设工地水泥200吨,从绵阳解决了45吨水泥。
    大批材料要从绵阳运往小坝,小坝乡在地震后道路已完全毁坏,进入小坝乡需绕行700多公里,板房运输需进行二次转运,沿途路段只能通行6米以下的车辆,且需经过海拔4700米冰川,余震不断,塌方滑坡、滚石、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时常发生,运输难度极大,非常危险。他们反复论证运输方案,及时调整运输方式,积极协调组织当地7米以下运输车辆,在绵阳实施二次转运到小坝乡,确保了板房建设进度。自6月25日发出第一批20套材料到7月16日共计139车重达600余吨的钢材运抵小坝乡,板材运输基本做到零损毁。板房安装队伍分别于6月25日、7月4日分两批奔赴小坝。随着援建板材物资、人员源源不断送入,小坝援建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全面展开。
    6月25日,经省前指研究,确定我市除完成对口援建小坝乡任务外还将承担绵阳市三台县1600套板房建设任务。此时,因余震造成道路塌方和禹里大桥封桥,小坝乡进出道路再次中断,从小坝乡翻山越岭到擂鼓镇再转赴三台县是唯一的道路。为了尽快启动三台援建工作,29日上午,市长助理、市建委主任张杰火速带领2名规划设计人员从小坝乡乘车到禹里乡,徒步翻山九个小时赶至北川擂鼓镇后乘车赶往三台县查看现场。他说:“我们早一天到达三台县,就能早一天开工,早一天给灾民提供安置房,灾民就少受一天苦。”在同三台县板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对接后,经现场勘察,在三台县规划选址落实23个安置点,组织了当地50名工人、15台大型机械进行场平工作,在当地解决了部分建筑材料。只用了短短四五天时间,三台县援建工作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就绪,顺利开辟出枣庄市援建工作的第二战场。
 
面对重任,他们敢于担当顽强拼搏
 
    6月27日中午,我市首批援建施工队伍一行47人及随行物资向小坝乡挺进,乘车行进至禹里,因禹里大桥在遭受余震后被封,队员只好步行过桥,转乘两辆工程卡车继续前进。在行至开坪时再次遇山体滑坡,道路被巨石等塌落体覆没,头顶是巨大的悬石随时可能滚落,脚下是万丈悬崖,道路崎岖狭窄,队员们只好冒着滚石徒步冲过塌方区,多次险些被滚石砸中或坠入百草河,历经艰险,最终安全抵达小坝。而此时,禹里大桥不允许车辆通行,4辆给养等物资仍然滞留禹里,前方大桥被巨石封堵,后方被塌落巨石阻塞退路,若遇暴雨或再次余震,引发泥石流,后果将不堪设想。唯一的办法就是靠人力将几十吨的板材钢梁抬过大桥进行转运。为了抢在暴雨期来临之前将援建物资运抵小坝乡,我市援建人员积极寻求当地驻军帮助,不顾个人安危,采用人扛马驮的办法,一点一点艰难地将物资强行运输过桥,艰难地转运至小坝。
    7月4日夜里十点,大雨瓢泼,四车教室钢梁运到了小坝中学安置点,司机们接到最新通知,余震导致禹里大桥将再次封堵,他们必须当天夜里返回绵阳。此时小坝中学援建点的安装队员们刚刚结束一天繁重的施工,很多队员在安装初始身体很是吃不消,有些已经出现腿肚子抽筋等现象,还没有吃晚饭。但当他们得知这一情况后,60多个队员及管理人员不顾疲劳,毫不犹豫冲进雨中连夜将四车重达30吨的钢梁卸了下来。四辆货车车轮深陷泥泞的道路中,他们只好靠人力一辆一辆将货车推出工地,汗水和雨水湿透了全身,队员们饥肠辘辘,大家全然不顾,一直忙到夜里11点多。第二天天一亮,他们又照常出工了……
    在我市赴川援建过程中,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小坝乡6个援建点场地狭窄,且均为15O坡地,大规模施工作业难度很大。三台县受援点达23处,涉及19个乡镇,各点之间路途遥远,按照正常施工逐个推进,需2个月才能全面完成。为了抢时间,队员们一天当成两天用,各施工队天一亮就开工、天黑以后才收工,晚上八九点开会研究协调白天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十一、二点各指挥长还要在施工点进行巡查,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上到指挥长,下到安装队员,全部坚持24小时轮番作业。晴天,高海拔地区的烈日,紫外线灼得皮肤红肿起泡;雨天,机械装备常深陷泥潭没法动弹,人员行走都极其困难。恶劣的施工条件,恶劣的生活环境,压不垮枣庄援建队伍的坚强意志,他们睡帐篷,冒高温,战阴雨,喝冷水,吃方便面,在余震不断、灰尘弥漫、蚊叮虫咬、多天不能洗澡的情况下咬牙坚持着,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大家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争分夺秒加快施工进度,早一日为身处残垣断壁中的小坝村同胞建设一个暂且安身之所。
    连日来,三台、小坝白天温度高达35℃,毒辣辣的太阳把尘土飞扬的工地照得火烫,灼热的屋面板把很多队员的胳膊烫得起了水泡,安装队员们却说:“我们都觉得太阳虽然毒辣,但是比下雨在帐篷里干着急强。”在我市承建的30个安置点,尽管受到场地、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处处都是一派繁忙的施工场面:管理人员每日来回穿梭在各个工地负责组织调派,安装队员顶烈日加紧施工;平整场地、切割材料、装配板材等搭建工作井然有序。小坝乡、三台县从场地平整开始仅用20多天完成了2155套板房安装,提前超额完成对口支援两地的板房建设任务,比省建设厅下达的2075套任务多出了80套。援建板房因设计人性化、施工工艺考虑细致、功能齐全、板房质量高等得到了省建设厅、当地政府、百姓的一致好评。
 
面对感谢,他们只言责任祝福深深
   
    在板房建设期间,当地群众用他们质朴的方式对援建队员们日夜奋战修建板房深表谢意:60岁的李玉芳老人看到许多援建队员衣服开缝无法缝、划破无法补,每天把家中的缝纫机搬到学校走廊为队员缝补衣服;61岁的羌族老人王育清拿出家中仅有的40个鸡蛋捎到援建指挥部,表示对队员们的感谢;回龙村庙坪组的邓子平说:“听说枣庄的建筑工人千里迢迢来给我们娃儿建设学校,我送点自己家腌制的两块腊肉和一点蔬菜表示谢意。”当地政府、医院、学校等单位纷纷送来锦旗和写满感谢话语的感谢信。施工期间,共计收到锦旗34面,感谢信10余封。“援川建设情义浓 鲁川情义似海深”、“鲁川牵手抗震灾 枣庄人民情义长”等横幅飘扬在各个施工工地。一面面鲜红的锦旗,一封封动人的感谢信,深深写满了灾区人民对我市援建人员辛勤工作、无私援助的感谢之情。
     三台县中太初中全体师生在感谢信中说道:“二十多天来,你们没吃学校一顿饭,没抽学校一支烟,没喝学校一口水;饿了,你们就吃自己泡的方便面;渴了,就喝自带的矿泉水;困了,就不顾炎热和蚊虫叮咬睡在车上、地板上。你们说‘齐鲁巴蜀一家亲,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老师感动了,学生流泪了。临别之际,前言万语涌上心头,只能含泪道一声:辛苦了,无私的枣庄人!多谢了,可爱的山东人!”
    援建队员杨作鹏的一番话也道出了所有援建队员的心声:“在灾区的60多个日日夜夜,值得我们一生铭记。市委、市政府发来慰问信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工地上随处都可以看到灾区百姓送来的横幅“灾区人民永远铭记枣庄人民恩德”,“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枣庄助我情”;到处飞扬着的鲜红的党旗,处处都是紧张忙碌的身影;在竣工仪式上,我们接收了羌族人民最高礼仪,挂羌红、喝砸酒……在那些时刻,我感觉所挥洒的汗水是那么得有意义,我为自己有幸加入这样一个光荣的团队而自豪!为自己拥有这样一段人生经历而骄傲!”
在小坝乡援建竣工交接仪式上,外白小学、小坝小学50多个孩子连夜编排了歌伴舞《感恩的心》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婉转悠扬的歌声回荡在连绵而美丽的羌山深处,也久久回响在每一位队员的心中,润湿双眼,这泪水不只是感动,更是对这方土地上朴实善良的人们深深的牵挂。
      再见了,美丽的羌寨!我们也会永远记住你的名字,我们还要再来,枣庄人民要和你们一起重建一个新小坝。(董雪莉)
 

相关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