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的“杭州模式”

作者:penggaiban 来自: 时间:2010-06-09 00:00:00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涉及户籍、土地、保障、建设与管理及行政体制调整等复杂问题的系统工程,是新时期的“一场革命”,是城市建设必须攻克的最后堡垒,从另一层面也可理解为高标准、高品质、全方位的新农村建设。目前,国家尚未有明确、统一的政策规定,各地普遍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进行有益尝试和创新。
      杭州市早在1998年就开展撤村建居试点改革并积极探索城中村改造试点工作,十年来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果:撤村建居稳步推进,政策体系逐渐完善,专项规划开展有序,公寓建设规模宏大,地块出让成果渐显,农民身份转换顺利,经济转制取得成效。
 
      政策创新提供保障
 
      1998年杭州市开始启动撤村建居试点工作,经过多年探索,于2003年成立杭州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各区建设单位。机构的创新为有效推进城中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涉及多方主体利益的复杂工程,是一次重大的利益调整,是一场关系到城市发展“新空间”、新农村建设“新天地”、城中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新生活”的新时期革命。杭州市城中村改造在十年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兼顾政府、集体、村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多方主体利益的独特政策体系。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杭州市建立四大支撑政策保障四方利益。第一,农转居公寓建设政策保障工作推进,逐渐完善农转居公寓建设政策体系,允许上市交易、注重社区配套、出台优惠政策、多模式建设等方面,促使杭州市农转居公寓建设开竣工面积多、速度快、效果好,在规模上走在了国内同类城市前列。第二,拆迁补偿安置政策保障村民利益,秉承“依法创新、利益兼顾、市场主导、重心下移、联动推进”五项原则,将保障城中村居民合法权益放在第一位,规范评估、安置优先、让利于民。第三,10%留用地政策扶持集体经济,通过整合10%留用地实施城中村改造,既可根除原地块范围内的城中村,又可确保村镇集体和村民的长远利益,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第四,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建设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利益,通过利用10%留用地建设、转换已建成农转居公寓性质等多途径筹建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并进一步探索在农转居公寓中按比例配建。
      十年来,杭州市陆续出台有关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各项工作的规范性文件30余个,形成一整套涵盖布局规划、多层公寓建设管理、自建房屋产权发放、征地拆迁和土地资产处置、养老保险、集体经济转制、物业管理等多方面的政策体系。
 
      机制创新发挥效能
 
      杭州市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总结了“统一主导、分别实施”机制创新模式,坚持“政府主导、政府做地”原则和“不留死角”方针,早部署、勤沟通,从规划、拆迁、建设、管理等多个环节协同推进,合力抓好各项工作。
      “政府主导、政府做地”原则是典型的“杭州模式”特色之一。对于出让地块,坚持政府实施征地拆迁工作、净地出让,实现土地政府收益最大化。在坚持这条原则前提下,多渠道、多主体、多方式进行城中村改造具体实施。
      一为政府直接实施。“政府主导、政府实施”是由各区政府建设单位对农转居公寓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筹资、统一建设、统一安置、统一管理。如高新区(滨江)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基本分别由区建管中心与街道实施;之江管委会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基本由之江农居部统一实施;拱墅区大部分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具体如庆隆苑、吉如地块、拱苑、渡驾桥、陆家圩等,均由区建管中心统一实施。
      二为委托企业代建。“项目代建制”是城中村改造的“杭州模式”的管理创新,在“政府做地、企业做房”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发挥房地产公司的专业水平和品牌效应优势,引进社会资本、管理理念、技术经验来创新城中村改造思路,利用企业在资金、管理、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来参与建设,提高农转居多层公寓建设的效率和品质。目前杭州市已在实施代建的农转居公寓项目共有13个,具体有:西湖区建管中心立项、坤和房产公司代建的厚仁桥农居(包括同仁家园、惠仁家园、厚仁家园)和秀月家园,西湖区城中村改造工程协调小组立项、杭州绿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代建的骆家庄和五联城中村改造项目,坤和房产公司代建的留下西穆坞城中村改造项目,江干范家、彭埠城中村改造项目和地铁项目涉及普福、建华、红五月、牛田、兴隆五社区农转居公寓项目,均由江干建管中心立项、绿城房产代建,下城潮王城中村改造项目,由下城建管中心立项,耀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代建。
      三为村级自主实施。“政府主导、村级实施”是由村(社区)自筹改造资金,自行征地拆迁,自行组织施工,自行安置管理。具体有江干三叉、三堡、范家一期、闸弄口一期、三里亭、董家村等社区,以及西湖黄龙洞社区农转居多层公寓项目,均以经济股份合作社名义立项并由经济股份合作社组织实施的项目。下城石桥社区和拱墅方家埭社区农转居多层公寓项目,由区建管中心立项,经济股份合作社实施。
通过机制创新,杭州城市化步伐大大加快,近13万村民完成农转非审批,农转居(农居)公寓建设项目累计立项2410万平方米、开工1067万平方米、竣工628万平方米。同时,部分城中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治,违法搭建得以有效遏制,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城市品位和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根据2007年“杭州市撤村建居10年农转非居民满意度”专题调查结果显示,约七成农转非居民对农转居公寓和小区内配套设施表示满意,约七成农转非居民认为交通环境、生态环境、中小学教育配套等居住环境“硬件”有明显提高,近八成农转非居民对撤村建居整体满意。
 
      模式创新赢得突破
 
      历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大项目带动”是杭州市城中村改造的重要特色和主要经验,也是城中村改造的“杭州模式”亮点所在。杭州市城市更新中众多的为民项目,类型各有差异,模式各有特点,大拆迁、大建设、大安置、大整治多管齐下,点、线、面相互结合,基本走出了一条以大项目带改造、带整治、带开发、带建设的城中村改造特色之路。
大项目带动主要有四种模式。
      第一,以“面”带动城中村改造模式。杭州市钱江新城的建设、东站枢纽项目的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的推动,从“面”上整片地推动了杭州市城中村改造,总结为“以面带动城中村改造模式”。
钱江新城启动以来,带动定海、常青、唐祝、三叉、五堡、六堡、七堡、御道等八个村的城中村改造。自2007年初在核心区块和扩容区块启动农转居公寓建设以来,已先后立项农转居公寓92万平方米。
      第二,以“线”带动城中村改造模式。杭州市的城市更新一大特色是“以路带更新”、“以河道带更新”,沿线带动了城中村改造,总结为“以线带动城中村改造模式”。这种模式在江干区运河整治工程中充分体现,运河整治带动了周边江干区章家坝、新塘、水湘、皋塘等四村的城中村改造。四村已累计立项农转居公寓70万平方米,其中章家坝、新塘、水湘三村已实现开工40万平方米,竣工9万平方米。
      第三,以“点”带动城中村改造模式。由于项目建设所需,许多点上的城中村也进行了改造,总结为“以点带动城中村改造模式”。
紫金港整治和文二路延伸段工程涉及西湖文新街道登云圩的整村拆建,该村已拆迁253户,约1000余人。浙江大学基础部项目涉及西湖三墩浦家桥村整村拆建,该村已全部拆迁并回迁安置212户。
      第四,西湖西进景中村整治模式。我市城中村改造的模式并不局限于整体拆建,还探索了整治模式,保留了人文自然景观,是我市城中村改造的一大亮点。总结为“西湖西进景中村整治模式”。
      “景中村”建设是带动城中村整治的主要模式。湖西农居整治工程、梅家坞茶文化村建设等工程,已对西湖景区梅家坞、茅家埠、龙井、金沙港、双峰村、灵隐六个村进行“景中村”整治,面貌焕然一新。今后三年,杭州市将完成对满觉陇村、九溪村、梵村、翁家山、南山和杨梅岭村的“景中村”改造、整治。

相关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