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道外区棚户区改造推进工作纪实

作者:penggaiban 来自: 时间:2010-06-09 00:00:00
 
      2008年,伴随着春天一起到来的,是规模空前、难度空前、创新力度空前、惠民政策也空前的哈尔滨新一轮棚户区改造。“3年改造主城区内所有棚户区”、“借改造一次性解决棚户区居民住房困难,8.5万户居民将从中受益”、“建设精品工程,让回迁居民住上‘好民居’”……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规划和目标为棚户区乃至全市人民描绘了一幅触手可及的美好愿景。如今,这场举全市之力改善民生的战役已经打响,道外、南岗、香坊等区相继进入了实质性拆迁改造阶段。
      新一轮棚户区改造中,道外区的改造片最多、拆迁面积最大、涉及人员最多、全面启动最早,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外区棚改的成功与否就是全市棚改的成败关键。目前,道外区首批3片已经全部启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道外棚改人不负众望,在繁重的工作中创造性地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棚改新经验。这经验的背后,凝结了道外棚改人无数的心血、汗水和智慧,更上演着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棚改故事。
 
      一套深得民心的工作举措
 
      棚改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惠民工程,但是真正实施起来,仍然困难重重。一是改造面积大,未来3年道外将改造21片区域,拆迁面积202万平方米,占全市总拆迁量的38%,居全市各区之首;二是涉及人口多,为期3年的棚户区改造涉及3.3万户居民,约10万人,占全区人口的1/8;三是困难群体集中,生活在棚户区里的老百姓大多是城市中收入最低的特困人群,改造搬迁对他们来说虽然是一件改善居住条件的大好事,但是租房、搬家、子女就学等问题也给他们本来清贫的生活又平添了许多忧虑。如此大规模的拆迁改造,一旦处理不好,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何把好事办好,让棚户区改造这项利民工程更加深入人心,成了摆在道外区棚改人面前的一道必须解答的问题。
       一次次深入基层调查摸底,一次次殚精竭虑苦思良策,集体的智慧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至少3次入户宣传、召开2次群众大会、组织1次群众听证会”的“321工作方式”;群众代表、纪检监察和社会各界的三重“复式监督机制”;有的放矢,逐一有针对性解决各片棚户区主要矛盾问题的四大维稳措施等做法,有效地缓解了居民群众对棚改的疑虑,获得了被拆迁群众最大限度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滨江小区拆迁维稳内险预测民意投票赞成率93.4%,仁里小区拆迁维稳风险预测民意投票赞成率95.7%。滨江小区7天办理搬迁验收2579户,占居民总数的95.1%;仁里小区7天办理搬迁验收816户,占居民总数的96%;哈东新区拆迁启动第一天就验收了300余户,占总户数的20%。
 
      一个团结有力迎难而上的群体
 
      为强力推进棚改工作,道外区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从区委书记、区长到各级领导干部、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都频繁深入棚改一线,现场了解群众呼声,随时解决实际问题,为全区棚改工作的高效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从各相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的区棚改办是这场攻坚战的“前线指挥部”。区棚改办主任刘利民上任前正因肺炎住院,这位具有棚改经验、能力强、作风硬的干部从接受任务的那一天起就再没休息过一天。由于劳累过度,他的肺炎多次复发。几个月下来,棚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而他却整整掉了10斤肉;临近退休的“老大哥”刘连吉重返工作一线,干劲儿比小伙子们还足;区拆迁办主任胡双印是一位“老拆迁”,哪里的工作遇到了难题,哪里有解不开的疙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被同志们亲切地称为“救火队长”;拆迁办副主任张庆友对拆迁政策掌握得最全面,理解得最透彻,是大家公认的“新闻发言人”,两天动员50户居民搬迁的纪录至今没人能打破;区执法局局长李思远被群众戏称为“拆违局长”,拆迁启动后,他顶住来自社会的各方面压力,带领执法局工作人员多次集中拆违,有效遏制了棚改期间违法抢建私建的势头;仁里小区第二工作组组长张彪负责的区域公企单位多、楼房多,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特长,带领组内同志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道外棚户区改造的顺利推进更离不开一大群可敬可爱的基层干部。为了锻炼干部,同时也为了充实棚改工作力量,道外区委从全区干部中抽调了100余名能力素质过硬的同志专职参与棚户区改造的各项工作。他们的口号是:“上班不说与工作无关的事,下班不完成当天的任务不回家,节假日不休息,有事不请假。”为确保居民能够在奖励期内搬迁,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在屋子冷、任务急、情况复杂的情况下,每天从早晨7时就开始工作,到后半夜才收工,顾不上吃饭和休息。滨江小区第3拆迁组组长赵玉峰由于连日奔波,体息不足,心脏病多次复发仍不肯离开工作第一线,终于突发心梗,倒在了工作现场,所幸,被送到哈一大医院紧急抢救后脱离生命危险;吴敬波同志家住巨源镇,从家到拆迁现场需要用两个多小时时间,为不耽误工作,他干脆住进现场附近的浴池;孙振伟同志阑尾炎术后第3天就毅然回到工作岗位;拆迁协议组工作人员孙晓峰在工作中不慎摔伤,腿肿得很粗,但她一天也没休息。
      为了给群众更充裕的搬迁时间,全体干部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午夜。在这样连续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没有一位干部临阵退缩,没有一个干部讲条件、提要求,所有人都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无怨无悔。
 
      一条连接政府与百姓的“连心桥”
 
      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带动下,全体参与棚改拆迁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积极帮助群众解决在拆迁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工作安排上,有专门的工作部门全面了解被拆迁区域内困难群众的详细情况,特别是对“鳏寡孤独病”等特殊群体,安排专人提供有针对性的专项服务;在工作协调上,想方设法为群众创造方便条件,积极协调供水、供电、网通、煤气等部门现场办公,让居民群众足不出院就可以办理各种相关手续;在工作细节上,积极协调解决被拆迁群众诸如搬家、租房、就学等实际困难,尽最大可能为群众创造方便条件;在工作态度上,全体工作人员始终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向群众做宣传动员工作,特别是对于群众一时不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坚持反复做工作,用真情实意打动群众。正是这些可敬可爱的基层工作人员,用他们娴熟的业务、忘我的工作和心系群众的爱民情结,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搭起了一座“连心桥”,为棚改工作的高效平稳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群众代表作为道外区棚改工作的一大特色,在棚户区改造拆迁的推进过程中,有效发挥了其独有的优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方面他们积极把棚改拆迁工作的新政策、新举措及时全面地反馈给广大被拆迁群众,另一方面深入了解广大群众对拆迁工作的反映,掌握群众的思想动向,为政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如今,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已全面启动,道外区的棚户区改造工作也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但道外棚改人深知,更加艰难的工作仍然在等待着他们。

相关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