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示范工程的好时机
作者:枣庄日报评论员
来自:枣庄日报
时间:2010-06-30 00:00:00
打造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示范工程的好时机
——棚户区改造工程系列谈(下)
我市在去年虽然被国家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但作为传统的资源工矿城市,目前棚户区的面积也相对较大。截至去年底,尚待改造的棚户区共有140个,建筑面积545万平方米,占全省棚改任务的50%,形成了“山东棚改看枣庄”的态势。对此,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棚户区改造列为头号民心工程,向全市人民庄严承诺,三年投入534亿元,打一场以棚户区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建设攻坚战和翻身仗,把我市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打造成为全国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的示范工程。
打造全国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的示范工程,必须把推进棚改提高到事关枣庄发展全局、事关解决深层次矛盾的高度来认识。要把棚户区改造上升到城市转型和构建鲁南门户城市的高度,上升到提升城镇化水平的高度来认识。要树立全局意识,不能简单的就棚改论棚改。要抓住这次打造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示范工程的好时机,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绝不让棚改小区若干年后再形成第二个棚户区。要统一思想,形成 “棚改造福社会群众、社会各界服务棚改、广大群众主动参与棚改”的广泛共识。统一的思想形成统一的行动,高度的认识产生高度的自觉,广泛的共识牵动广泛的参与。要形成全市上下一条心、扭成一股绳,真心实意献真情,齐心协力抓落实的浓厚氛围。只有汇聚了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和衷共济,才能形成枣庄的“棚改精神”,才能取得棚改全面胜利,才能向全市人民交一份满意的、合格的答卷。
打造全国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的示范工程,必须不断创新机制,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棚户区改造涉及千家万户,工作量大面宽,矛盾集中,资金短缺,任务艰巨。面对群众的热切期盼,我们应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执政为民意识,坚持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积极开动脑筋,创新思维,打开工作局面。要用新的工作机制推动棚改,建立高效协调的指挥体系和运作平台,形成“市区联动、以区(市)为主、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各级各部门要设立专门工作机构,抽调专职工作人员。采取领导干部包项目、后备干部抓项目、纪检部门监督项目、组织部门考核干部等工作措施,最大限度的调动各方积极性。要建立棚改绿色审批通道,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要求,为棚改项目规划、拆迁、供地、建设等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打造全国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的示范工程,必须用新的规划理念指导棚改。要“站得高”:从完善城市功能、调整业态布局、梳理城市肌理、合理分配人口入手,科学制订棚改规划;要把棚改规划与建设低碳城市、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保护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让枣庄老城区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要“做得深”:坚持立足群众需求,引入城市综合体、邻里中心等新概念,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文娱、交通等功能区进行组合,形成大规模、多功能、现代化的城市街区和服务业集聚地;要遵循市场规律,充分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兼顾投资商利益,分析每个地块的经济效益,力求资金平衡,确保规划可行性。
打造全国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的示范工程,必须用新的扶持政策引导棚改。要本着“不求所得、但求所成”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财税、土地、拆迁等方面的政策,让利于实施主体、让利于民,充分调动拆迁户实施拆迁积极性。要创新融资方式,建立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融资体系。要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无偿拆违、有偿拆迁”,确保实现依法有序拆迁。要实施“阳光操作”,将拆迁政策、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标准、产权调换房源、拆迁工作流程等涉及拆迁的重要事项实行公示,全程接受社会监督。要做到政策标准执行的一致性、稳定性、严肃性,确确实实使棚改工程成为造福万民的民心工程。确确实实使棚改工程成为迎接2011年国际资源型城市转型高峰论坛的亮点。
相关文档 :